各位朋友,新年好!
上一篇文章談振興鄉村已是去年。自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已成為社會熱詞,農業部、財政部以及各省市的相關部門,都在制定振興鄉村的相關規劃部署。全社會都在獻謀獻策,我們農業人自應一馬當先,領跑鄉村振興大計。
今天我們放眼世界,看看世界上有哪些經驗可以為我們所用。所謂經驗借鑒,并不是要完全照搬,如若某些經驗能帶給我們一些思考,我想我們花時間在這些經驗的閱讀和思考上都是值得的。
西班牙創意觀賞農業
西班牙,有“歐洲果蔬園”的美譽。農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3.8%,居歐盟第二位,農業總產值約占GDP的2.5%,全國60%以上的果蔬用于出口。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最早將農業種植與旅游業結合,發展鄉村旅游的就是西班牙人。他們將鄉村的一些城堡改造為飯店,把大農場、莊園進行規劃建設,提供徒步旅游、騎馬、滑翔、登山、農事體驗等項目,發掘了斗牛、奔牛、番茄大戰等農業特色化、創意化娛樂項目,使全國4%的農業人口創造的農業旅游產值超過了海濱旅游,成為西班牙旅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創造多樣化、個性化、特色化的旅游體驗,如今,西班牙每年都會投入相當大的資金用于農業特色化創新創意研發項目和創意點子征集,讓葡萄、葡萄酒、橄欖油、沙丁魚等農產品不斷走向世界。
美國規模化農業
美國地廣人少,農業卻異常發達。美國沒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村莊,在美國農村,農戶大多是在鄉村各自的農地上分散居住的。
美國在現代農業、農村發展中表現出來的全國過程的高度自動化、機械化,既有其地廣人稀的天然優勢,也有在農業各鏈條、各環節均滲透現代化科學技術、倡導農業專業化的努力。
根據不同區域氣候、土壤、地勢等客觀自然條件,結合農業作物自身生長規律,美國在全國范圍內劃分了10個主要的農業區,實現傳統條件下“多種復合式”經營方式向現代化的“專一專業化”方向轉變。
同時所有傳統農業的生產加工過程中,包含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等傳統農作物等,從播種到最終的入庫完全由現代化的自動機器設備完成,這背后,國家和地方政府在農業科技研發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不可忽視。
日本“一村一品”
20世紀70年代,日本工業化、城市化高速發展,城鄉之間差距不斷擴大,為扭轉農村人才短缺、資本外流、產業萎縮的局面,提高農村地區活力、振興地域經濟,發起了“一村一品”運動。
“一村一品”引導農村居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找到本地的閃光點,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開發生產具有本地特色、令人感到自豪的產品,并使這些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
隨著農業機械化普及,日本九州大分縣當地耕牛越來越少。為了有效利用原來飼養耕牛留下來的大片草地,當地人以20萬日元為一個認養單位,針對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開展了認養肉牛的活動。
農民用當地的特色產品作為利息,每年寄給認養主人。后來,這種活動發展為一年一度的“品嘗肥牛大喊大叫大會”。每到秋天,農家邀請肉牛主人到牧場來,酒足飯飽之后,選出100人依次在噪音測定器前大喊大叫,根據噪音大小評選優勝者。凡聚會參與者,皆可通過抽獎獲得獎品,包括葡萄酒、調味品、大米、燒酒等本地特產以及當地的酒店住宿打折券等。
由此,當地的畜牧產業得到發展,使閑置的草地得到了再利用,同時也促進了旅游業,為當地農產品打開了銷路。目前,大分縣已培育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產品300多種,總產值達到10多億美元。
“一村一品”規劃引起的巨大成功,引來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競相效仿。比如,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州一品”運動,泰國在全國開展的“一村一品”的農村開發運動。
韓國農村區域規劃
上世紀 60 年代,韓國的城鄉收入差距懸殊,農民生活水平低下。到70 年代,韓國為促進鄉村發展,掀起了以農村開發為核心的全國發展戰略,類似于我國的新農村建設。
韓國“新農村建設”的第一階段,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生活環境。韓國“新農村建設”的第二階段,對于農業發展潛力大的村莊,倡導“自助”意識。重點疏通河道、改良土壤,提高農業生產的基本裝備水平,同時合理布局村莊,促進多種經營發展;對于發展基礎比較好的村莊,重點是協助其產業發展。
韓國“新農村建設”的第三階段,其“新農村建設”由初期的政府主導,發展成為完全由民眾參與的民間社會運動
法國生態農業
20世紀80年代,“生態農業”一詞正式出現在法國法律中。但早在此前,生態農業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1931年,一些法國農民自發采用有機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種植出高優質蛋白小麥,用來生產面粉和面包,生態農業雛形開始出現。1958年,第一個生態農業組織在法國西部誕生。1961年6月,法國生態農業協會成立,借助當時強調回歸自然的社會運動,積極推動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與傳統農業相比,生態農業綜合了現代科技技術和管理手段,在生態上和經濟上均實現了良性循環,有效地統一環境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利益最大化。
為推進生態農業發展,法國政府專門設立未來發展基金,每年投入300萬歐元,在發展規劃以及實踐方面的未雨綢繆和積極作為,向市場發出信號,引導社會資源向生態農業聚集,值得一些主打特色農產品、生態農業的縣區、鄉鎮、村莊借鑒。
后 記
西班牙的農業發展十分驚艷,其發展思路有一定的可取之處;日本的模式,因地制宜制定發展策略,似乎更容易借鑒;美國的規模化農業,科技化武裝農業生產,適合大型專業合作社和大型農業生產企業。
小坤認為,目前我們大部分農業人的生產規模偏小,抱團取暖或許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模式。有創意、有想法、有資金的多方聯合,起點高、發展速度也快。
健坤智慧農業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