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上午,云安區花卉苗木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正式動工。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梁友強,省農業農村廳產業園辦副主任黃忠革,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董家棟,區委副書記、區長謝子超,區委常委、區委辦主任李冠周,副區長譚淑毅,廣東省現代農業裝備研究所副所長孟祥寶等領導嘉賓出席動工儀式。
儀式上,梁友強巡視員代表省農業農村廳對云安區花卉苗木產業園的正式動工表示熱烈的祝賀!梁友強充分肯定了云安區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認為云安區產業園建設與扶貧工作深度結合,形成了產業園聯農帶農、精準扶貧的“云安模式”,實現了“一園帶百村千戶萬人”的致富模式,這些經驗做法值得學習借鑒。
設施蔬菜產量占我國蔬菜總產量的30%,全國人均設施蔬菜占有量近200公斤,實現了常年均衡供給;設施農業年產值9800億元,提供了4000萬個就業崗位。
設施農業呈現出信息化推動顯著增強,融合化發展明顯加速,機械化發展迫在眉睫,高效化發展提質增效四個明顯特征。要全力推動設施農業高速發展,必須注重設施農業中的機械化、智能化發展。
省農裝所下屬弘科公司、健坤公司展示智能溫室大棚裝備技術
/機械化與智能化融合發展/
傳統土棚,土地利用率不高、機械化率低,生產管理主要依靠人工經驗和主觀感受,多個溫室大棚操作不方便,也容易存在誤差,智能通風調溫等設備更是非常缺乏。
如今云安花卉苗木大棚更看重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精準化、定量化、數字化,在云安區花卉苗木農業產業園建設中,系統規劃農業設施裝備、機械化和信息化,量身定做花卉苗木智能設施大棚。
在建設過程中,廣東弘科提供大棚設計與施工技術服務,健坤公司運用農業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農業技術,打通溫室中環境監控設備、天窗水簾、水肥灌溉控制、大棚風機等設備,實現遠程化、智能化控制,通過機械化信息化作業代替人力勞動,將智能化控制融入溫室管理中,實現規模化種植效應。
高品質花卉苗木對生長的環境要求十分嚴苛,容易受到溫度、濕度、光照等自然環境的影響,在不適合的生長環境下,對高端苗木的傷害可能是致命的。為了確保植物適宜的環境下生長,要求花農精確獲取環境信息、營造適應種植環境。
隨著設施園藝和品質苗木市場的迅速發展,廣東弘科、廣州健坤網絡公司聯合打造的智能化溫室為品質花卉苗木種植而生,擁有綜合環境監測和控制系統,可以直接收集并調節室內溫、光、水、肥、氣等環境因素,這些基礎數據通過傳感器儲存到云端數據庫,通過云端的數據分析和管理系統,最終可形成可視化的數據管理界面,服務華南區大部分農業龍頭企業。
通過溫室環境監控設備實時感知,判斷植物生長的環境是否處于正常狀態。一旦大棚內部或外部環境出現氣溫、濕度、Co2等氣候異常變化,感應系統將實時發出預警,管理人員對大棚設備進行調控。信息化技術的日新月異,設施農業已經能夠實現機械化、智能化控制,即使是種植花卉、水果、蔬菜這些對環境敏感度高的作物,管理者也可以應付得游刃有余。
智能溫室大數據平臺
在云安花卉苗木產業園智能溫室建設中,還將應用到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技術。以最低限度、最為經濟的用水量和施肥量,獲得標準化種植最好的產量和收益,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肥資源的利用率,并減少農業面源污染,花卉苗木的澆水、施肥、打藥完全憑感覺靠經驗,讓種植者體驗到物聯網精準的“田間管理”技術。
•水肥利用效率提升
在植物最需要的時期,定點、定量,均勻地施入植物根系吸收部位,因此,對肥水的利用率很高,有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特別是干旱年份,效果非常明顯。
•降低成本、提高產量
農業大數據統計顯示:安裝水肥一體化系統,每畝地每年節省用水60-70%,節省勞動力投入300 元以上,節省肥料、農藥投入700 元以上,增效30%以上。
以前,一個大棚需要十幾位工人進行生產、管理,而且存在難以避免的人工誤差。如今通過智能溫室控制系統,只需一個手機App發出指令,就能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超越人工操作,一個技術人員便可輕松管理10個或以上的大棚。
/現場實拍/
在一盆盆花卉苗木整齊地擺在苗床上,散發著淡雅的清香。大棚外是烈日高溫,大棚內卻是涼爽舒適。
通過對溫室智能控制,可輕松實現全年高產、標準化生產蔬果和花卉,有效降低經營成本,提升經濟效益。通過科技改變農業,改善產品品質、調節生長周期、提高經濟效益。
信息來源:
廣州市健坤網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